谜之自信

1610字 · 6分钟阅

真正的自信必须基于自知之明,否则自我认知与现实之间就构成了巨大的落差,很容易显得可笑尚且不自知

第三季“脱口秀大会”上,演员杨笠说过一句名言:“他那么普通,又那么自信!”这句话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,是因为她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种“自信”实际上是缺乏自我认知能力的自负自大,以至于一个明明见解平庸乃至一无所知的人,也有一种难以理解的俨然真理在握的气概。这便是常常在男性身上看到的“谜之自信”。

当然,这不是说不能自信。这话背后隐藏的意思是:普通人是不会“那么自信”的——正是这种超出合理尺度的言语与行为才值得嘲讽。杨笠的另一番话也佐证了这种特殊的男性气概:“女生从来都知道自己的话不重要;男人不一样,每句话都推动世界发展;她只是来和我倾诉的吗?不可能,她一定是想从我这里学到些什么。”

由一位女性来戳破这个泡沫,再恰当不过了,因为这种自信往往更常见于男性身上。他们并不是因为自己具有某种特质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才自信,而是因为自信本身就是其男性气概的组成部分——换句话说,他们自信不需要理由。

在一个两性权利尚未实现平等的社会结构里,一个男人无论处于多低的底层,在面对女人时都会有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。在话语场上,很多男性在侃侃而谈时完全可以“旁若无人”,都不会觉得“这事我也不太清楚,最好闭嘴”。这是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与男性对话时不时会遭遇到的体会,也正因此,身为女性的杨笠才如此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感受,即便可能被斥责为“以偏概全”,但还是能迅速引发无数人的共鸣。

自信当然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种心态。对自身状况有清楚认知的那种自信是不卑不亢的,也会让人舒服,因为他的自信并不靠否定他人,而是在平视他人的同时,看清楚各自的特点与优长。不难看出,真正的自信必须基于自知之明,否则自我认知与现实之间就构成了巨大的落差,很容易显得可笑尚且不自知。曾听人说起过一个老头,65岁,女儿有精神分裂症;老伴去世后没半年就到处宣称要找对象,条件是40岁以下,最好未婚,长相漂亮,能帮他照顾女儿。虽然蹉跎多年,但他依然不肯放低标准,还放话“50岁以上的都不叫女人”。

像这样的事,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,它体现的是当事人一种特殊的心理,那就是只顾“挑别人”,仿佛从没想过别人也会“挑自己”。说这些人“自信”无疑是委婉的嘲讽,它实际上是缺乏共情能力的体现,换言之,这些人难以从他人的视角来客观评判自己,只是一味不切实际地相信自己无所不能。

确切地说,“那么普通,却又那么自信”这件事也未必分性别,它更多涉及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,女性也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。这种“异常自我感觉良好”所表现出来的,是一种不顾现实的主观倾向、缺乏共情的强烈意志,以及难以独立的病态人格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和近些年来常说的“巨婴”不无相通之处。

那么,为什么在男性身上这样的现象更为常见呢?这恐怕还是得从中国社会的构造中找答案。英国曾有心理实验发现,长相好的人往往在社会上享有某种特殊地位,人们也习惯于让着他们,因此他们就更自信。如果代入到中国社会的现实中来,恐怕也是同理:不是因为这些男性本身真有多么非凡,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在社会权力结构中习惯了某种特权地位,因而他们与其说是“自信”,不如说是习惯成自然地觉得这都是理所应当的。可想而知,如果一个人从小总被人哄着、捧着,不用担心遭到反驳,他当然很容易产生“谜之自信”。

英国儿童心理医生奥利弗·詹姆斯在《原生家庭生存指南》一书中指出:看似不可思议,但贪恋权位的领袖与反社会人格者(“疯子”)有很多心理层面的相似之处。这两种人都“在一些时候非常脆弱和敏感,而在另一些时候非常厚脸皮,完全不顾别人的看法,只按自己的意图做事”;他们往往异常自恋,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常也很恶劣,也都很容易像孩子一样发脾气,并对他们所处的环境表现出极大的不满。他们奋力拼搏去改变环境,而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。最终,正因为“他们拒绝接受现状,他们经常别出心裁,以不正常的方式行事”。

可以想见,这样的人自视甚高,也更不在意社会评价。假如一个人从小就感觉自己很特殊,那他会自然养成一种权力人格。这种权力人格既可能成就一个人,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。惟一能从根本上解构这种“自信”的方式,就是把它背后的那个东西打掉。但对社会而言,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也许是这种心态能否推动社会改变。只是,他们不满的是征途上的障碍,却很难反思现存的权力结构,何必呢?他是既得利益者。

谜之自信
本文作者
西红柿汤圆
发布于
2020-11-16
许可协议
转载或引用本文时请遵守许可协议,注明出处、不得用于商业用途!
Powered By Gride